好的学校文化如何创建?翟小宁、刘期锡、严贤付、武晓燕这样说……
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如何才能让学校文化养人更养心,校长可以怎么做?为进一步发挥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山东省基础教育高素质校长教师队伍建设,由山东省教育厅主办,齐鲁师范学院承办的齐鲁名校长(2022—2025)建设工程,聚焦不同主题分学段举办群组活动,本期特别针对学校文化建设主题邀请齐鲁名校长及其导师代表共同探讨。来源 | 中国教师报访谈 | 本报记者 韩世文 崔斌斌■ 嘉宾 ——翟小宁 中国人民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刘期锡 湖北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国家级培训专家库成员严贤付 山东省青岛市第一中学校长武晓燕 山东省青州市南湖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01好学校文化由师生共创共建中国教师报:什么是学校文化?好的学校文化应该是什么样的?严贤付: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氛围,包括学校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和思想作风,也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和文化设施等。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特有的环境教育力量,是学生成长的“潜课程”,表现学校的独特风格和精神,是学校的灵魂所在。良好而浓郁的文化氛围在学校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是任何显性课程和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的。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学校的人文氛围,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形成良好的校风,提高学校的管理品质和办学水平,助力学校品牌和特色形成都有重要作用。最近的一场齐鲁名校长(2022—2025)建设工程群组活动走进山东青岛一中,主题锁定“学校文化特色建设与办学思想凝练”,我们就此进行了研讨与展示。我认为,优秀的学校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积极向上、开放包容、注重教育质量、注重团队合作、有明确价值导向且注重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这样的文化能够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武晓燕:学校文化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精神层面是核心和灵魂,物质层面是基础和承载,制度层面是规范和保障,行为层面是体现和折射,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中国教师报:这种好的学校文化应该如何生成?校长办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哪方面的问题?刘期锡:学校由其历史、背景和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所塑造,学校文化是学校内部生成、生长的。首先,源于学校的历史,学校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慢慢生成的基因;其次,源于地域的风土人情,是地域文化在学校育人实践中的内化与吸收;再次,源于校长的理想与追求,是校长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教育本质问题的深刻洞察与理解;最后,源于师生的智慧与参与,是一代又一代师生精神的具体呈现。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需要透彻把握四个问题:一是学校文化为谁建?学校文化一定是为学生而建,为学生的成长而建;二是学校文化谁来建?文化是被它的参与者创造的,学校文化一定是师生共创共建;三是学校文化建什么?学校文化一定是以精神文化为统领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系统构建;四是学校文化怎么建?包括两个策略:寻找、生成基因和发现、捕捉契机。翟小宁: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引领世界历史,就在于其优秀的国家精神、文化传统。而一所中国的优秀学校生长起来的优秀文化,一定是扎根中华沃土、立足时代方位的。这是校长办学一定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在中国大地上办中国的教育,一定要扎根中国,扎根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热土上。中国的教育有中国教育的价值,中国教育的价值可以为人类的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学校是在现实的土地上办教育,我们不能离开现实来思考教育的问题,所以要立足时代。这个时代需要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充分发展、公平的优质教育,因为人人生而平等,受教育权也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这个时代,教育应该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人,培养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能为国效力的人。严贤付: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改进,才能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促进学校的发展。在文化建设中需要关注八个方向:理念建设: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要确立符合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校风校训等,通过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形成凝聚力,促进学校的发展。环境建设: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包括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注重校园的文明礼仪。制度建设:科学完善的规定和制度是保障学校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内容。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师生的行为,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运行。行为建设: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学校应该加强师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活动建设: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艺比赛、运动会、科技节、社会实践活动等,可以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宣传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种宣传渠道,如校报、宣传栏、网站等,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规章制度、优秀师生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家校合作建设: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形成教育合力。特色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应充分利用自身特色,打造独特的学校文化。02以人的成长为中心建设学校文化中国教师报:文化是育人的重要载体,特别是传统老校、品牌名校,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很重要。面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校,怎样才能保障学校文化建设基于人又发展人,同时借助文化梳理推动育人成效提升?武晓燕: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只有正确理解学校文化,才能发挥其潜在而巨大的教育功能。面对一所老学校,既要固本守正更要创新发展,从原有校园文化中淬炼精华,使其愈久弥香,发挥固有的传统力量,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将新的理念巧妙融合,让学校文化在传统继承中呈现新的气息。对于一所新建学校或者年轻的学校来说,系统建设好学校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学校文化建设不能东施效颦,要量体裁衣,要有完整的规划,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与学校特点进行整体架构;其次,校长和管理团队要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力、想象力、感召力、创造力、渗透力、续航力,创建积极向上、格调高雅、团结友爱、严肃活泼的校园文化。当然,学校文化不只是一句句口号,而应当成为学校行走的文化基因,在课程建设、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活动等各方面,始终渗透学校文化的影子,深入人心,植入教育生命中。严贤付:文化梳理和升级有利于提升育人成效,梳理过程中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也需要校长的坚定决心和持续的投入。接手一所老牌学校,学校团队要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帮助大家理解学校的独特之处,并确定学校文化升级的方向。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式进行全面的文化调查,这有助于发现学校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符合学校特色的文化升级策略,这可能包括对学校理念进行重新诠释,对学校行为规范进行更新等;通过各种渠道向全体师生和家长推广新的学校文化;通过培训、讲座、研讨会等方式,提升教师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确保新的文化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通过家长会、社区活动等方式,获取社区和家长的认同与支持。中国教师报:同样是“文化”,在不同学校不同制度中会体现出不同的状态。学校到底需要怎样的制度?翟小宁:学校制度建设要立足文化的高度,以人为本,守正创新,全面深入,扎实细致,有特色地不断推进。其实施途径和方法可以解读为“五性”。一是科学性: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评价内容及形式上注重科学性,不增加师生负担,探索真正适应学校特点的制度建设之路;二是主体性: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一切以人的成长为中心设计制度;三是示范性:干部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高专业水准和素养,以身作则,以身示范,提升个人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用高尚师德影响学生;四是融合性:注重将文化与制度结合,国家课程与选修课程结合、教育研究与教学活动结合,在各学科渗透文化教育,全方位优化学校制度;五是实践性: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注重实践,用科学的制度激励人,用文化的精华熏陶人,做到知行合一。03文化要“上墙”更要入脑“养心”中国教师报:我们发现,当前很多学校有意无意地将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混为一谈。您如何看待这种区别?学校文化建设中又如何系统谋划?刘期锡:无论选择或认同文化的哪种分类,学校文化更像是一座冰山,校园文化正是水面上的那部分。很显然,它不是学校文化的全部,是其显性结构,是学校内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文化形态,奠定了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包括学校的校园环境、标志符号、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管理行为模式,以及其他可见的具有文化意蕴的客观物质存在。而学校文化则既包含上述显性结构,也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管理思想,以及隐藏在日常行为中约定俗成的文化、潜藏于文字之下被人们所真正接受而形成的观念性存在的隐性结构。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进行系统性思考、体系化建设:一是学校建筑与环境——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二是学校的仪式与典礼——学校文化的表达模式;三是师生行为——学校文化的气质表征;四是学校制度——学校文化的契约精神;五是学校符号、一训三风——学校文化的精神风尚;六是学校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学校文化的理想追求。中国教师报:好的文化一定是入脑入心的,是能超越简单形态实现育人目的的,也是能观照当下影响未来的。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那些“死”口号、“硬”标识如何才能发挥好育人价值呢?刘期锡:上墙的各种文化标识从现实意义上说并没有发挥出我们预期的育人价值,原因主要在于这些标识都是预设的,其间并没有师生的深度参与,因而其育人作用和价值便大打折扣。文化标识要发挥育人价值,首先需要一种思维的转换,转向“用户思维”。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标识?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标识是怎样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文化标识上墙;其次需要一种方式的转变,转向师生参与,尤其是学生的参与。如一面墙上要展示什么主题、以怎样的形式展示、用什么材质来展示等,交由学生讨论决定;再次需要一种主体的转移,转向学生动手,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设计、布置,真正深度参与进来,而后学生便能产生满满的获得感、成就感;最后还需要一种情感的转化,转向与学生共情,上墙的文化标识只有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共振,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武晓燕:好的学校文化未必有满墙的标语,但一定渗透在校园的角角落落。她是柔软的,在这种柔软的浸润下,师生的和谐会被我们看到;她是细致的,那些最细微的教育场景会被我们看到;她是无处不在的,校园里为师生建设的一景一物会被我们看到……上墙的文化未必是硬邦邦的口号,只要是充满教育之爱的“上墙”,就是好的。学校培育和展示这样的文化,是能养人更养心的。04文化“软”实力引领学校“硬”发展中国教师报:从学校发展来看,那些影响师生行为的“软”文化、烙在师生心里的“活”价值,真正催生了高质量学校品牌。当下的学校怎样才能做到这些?翟小宁:领导学校的理想境界是文化引领。文化引领的核心是文化信仰的提升和价值观念的确立;文化引领的目的就是使学校成为智慧的组织、聪敏的团体、学习的共同体、师生精神的归宿、文化的家园,就是要提升人——教师的精神追求,要通过提升教师的精神追求实现教师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进步。如此,学校文化以继承优秀传统,涵养高尚人格;挖掘经典思想,丰盈人生底蕴;融会创新意识,引领未来人生为引领,以立德为起点,为学生的人生追求、个性发展、理想规划,积淀厚重的人文底蕴,提供丰盈的精神涵养,培养具有善良心灵,果敢性情,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武晓燕:学校文化的样态应该是鲜活的、看得见的,体现在主题鲜明、板块清晰,秩序良好、环境优美;应该是感受得到的,体现在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精神风貌,师生共同参与其中,校园处处是育人场所;应该是记得住的,体现在文化理念是个性化的,与众不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应该是可持续、发展得好、有生命力的,体现在构建了适合学校自身发展规律和师生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和丰富多元的评价体系。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城乡接合部的学校,文化素材源于本土、本校,源于周边的人文地理。漫步校园,处处可见学生精心制作的作品……学校以文化建设的全员化、全面化、全程化、课程化为导向,通过红船大舞台和校长大讲堂等文化活动落实育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红船”精神,培养优秀人格。05扎根中国文化培育未来栋梁中国教师报: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边界全方位打破重构,教学变革持续深入推进。在这样的转型时期,学校文化的价值在哪里?校长还能做什么呢?刘期锡:“当文化阻碍你的时候,你几乎不能做成任何事”,文化从一定意义上看是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学习方式的升级、教育边界的重构使未来教育的形态发生变化,也许传统的文化反应模式将不再有效,但文化依然是应对变革的首要资源,因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积极的发展性力量,是将人们聚集起来的黏合剂。在这样的转型时期,校长可以通过学校组织结构的重组和教育生态的重塑来引领学校文化变革。共享的目标——让我们知道要去往哪里;集体的责任感——让我们矢志追求成功;良好的同侪共治——让我们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持续努力的精神——让我们做得更好。翟小宁: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教育绝不能故步自封,应该站在中外教育的制高点上,融会中外教育的精华,建设一种“新”教育。这种“新”教育是以中国教育为根本、以现代文明为滋养的。就像一棵大树,既从根部汲取力量,那就是中华民族的力量,又从空间汲取力量,那就是现代文明的力量。只有这样,教育这棵大树才能越长越好。同时,学校一定要有中国文化的根基,有世界现代文明的视野,在这样一种融通中外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学校新文化。在这种新文化中造就的人,应该是有现代眼光、国际视野且有中国灵魂的未来人才。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教育培养的是未来人才。面向未来的教育,就要为未来人才赋能,培养心怀大爱的栋梁之材,为人才成长创造更好的生命能量。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别忘了【转发朋友圈】☺来源 | 中国教师报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