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作文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作文鉴赏学习网站!
我的大学逃课生涯
午的管理信息系统课,老师又点名了。呵,我还算比较幸运,本周第一次或者说唯一来的一节课,正赶上老师的钦点检查,真可谓是祖上烧了高香,谢天谢地。听同学们私下里议论:“此次点名不在的,在期末考试中一律会不及格。”我的妈,还没经过法院审判,就直接执行死刑了,比德国的盖世太保、民国时期的军统还要恐怖,起码人家杀个人还得策划一番呢,而老师“杀人”就从来不见有沾血的,信手拈来,也够狠。
我有一哥们,点名的时候,还在寝室做着春秋大梦呢。慌乱中,我趁应答“到”的工夫,连忙给他发了短信,让他速来教室寻求生机。如果起床速度够敏捷并省去诸多程序,一溜小跑冲进教室,再气喘吁吁的给老师编个来晚的理由,怎么着也能从轻发落,算迟到吧。如果起床后还想洗个脸,刷个牙,对不起,那就死定了。没想到哥们的速度还真快,不到五分钟,就来了个乾坤大挪移,从宿舍的床上飞到了教室的椅子上。躺着的姿势还没变,不同的就是身上多了件衣服,咋一看,居然还是反着穿的。我想兄弟这下可真够惨的,从寝室到教学楼,大脑中该是一片空白吧,我们教室在五楼,就算坐电梯,那也得正好赶上才行。看来生机还真不好找,好歹这次哥们算过关了,只是被全班同学看到反穿衣服的滑稽样,的确有点难堪。
说起来,点名是有种把大家纠集到一起的功能,但这课听起来实在是索然无味,比鸡肋还鸡肋。趴在课桌上睡了一节,感觉头有些晕,像中了无色无味的毒一样,迷糊中突然想起上星期我好像被点了三次名,顿觉脑中清醒许多。
我回忆了好大一会,终于想起来了:“哦,自己上周确是被点了三次,一次是辅导员的课点的,一次是被心理学老师的男朋友(男朋友为她代课)点的,而另一次,可他妈也真够惨的,被系学生会给点了。一周内被盖了三次帽,也可以算榜上有名了吧!”
听说被系学生会点着了,还要出布告,给予警告。当时听到这些,我心里的确一惊,可后来一想:“自己在系里正没出过名呢,好不容易有了一次机会,岂能错过,嘿嘿!有点难得呀!”
说实话,点名出布告,也无非是给形式主义中又增添了一些垃圾。是学生谁没逃过课啊?只不过是逃多少的问题。负责点名的学生会里逃课多的比我有的是,你们点名的时候就不心虚呀?记得当时哥们给我打电话,让我赶快到教室,他们先给我周旋一阵,拖延时间。我一下慌了,连忙穿衣服找鞋,可不到一分钟,我又迅速安静了下来,我给哥们回电话:“不用拖了,让他们随便吧,别说是学生会,就是院长在那,我也不去。”挂断电话的瞬间,我觉得自己终于牛逼了一回。没顾着想那么多,脱掉刚穿好的衣服,一头扎进被窝,继续睡觉了……
其实,我逃课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从小学到大学,我最喜欢的一门课就是“逃课”。以前,我也产生过既然那么喜欢逃干脆不上的想法,但在父母百般的阻挠下,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再说,当时我也是无计可施,不上学,我干吗去呀?什么都不会,出去还不是喝西北风,不如呆在学校里,除了学习,平日里还能缺几节课,也蛮有意思的。就这样,我逃课的习惯不但没改掉,而且逐渐加深了。
我在小学、初中甚至高中逃课的程度都没有现在的厉害。那些时候觉得学的课还挺有意思,能听到很多新鲜而又有用的东西,再加上课程紧,学习压大,所以逃课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只不过是小打小闹,有急事的时候,才下定决心去逃。即便是这样,偶尔的几次还是被老师逮个正着。那时处罚起来要比现在大学里严重的多。现在最多扣了你的平时分,最严重的也就是不及格,并没有涉及到人身伤害问题。可那时就不一样了,如果被老师抓住逃课,轻则写检查、罚站,重则可能就需要老师亲自动手了,揪你耳朵、踹你两脚,看起来都是稀松平常的事。现在想起来那些当时侵犯过我身体的老师,才懂得做到“为人师表”是多么的难。
现在是大学了,当然我们都知道了自己所拥有的权利,所以老师们们也从来没有向我们动过手。基于此,我逃课就变的更加肆无忌惮了。在大一的整个学年内,我都记不清我到底逃了多少节,只记得上课完全依自己的感觉,想去就去,不想去拉倒,真正达到了“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境界。那时逃课不是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最主要的还是所学课程的无聊透顶。我不敢断定那些知识将来是不是真的有用,但给我们传输知识的有些老师实在差的可以。且不说他们知识的贫乏,个别老师讲课竟然用方言授课。试想一个现代化的大学如此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难免让人生出厌烦情绪。记得有一位教英语的老教师,按年龄估计早该退休了。可他仍“坚持”在讲台上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颇有孔丘大家的风范。只不过一口流利的山西话与英语搀杂在一起,让我们不但没有解惑,反而更加迷惑了,一时间竟分不清他说的是英语还是家乡话。这种情况我曾在系里的学习工作会议上反映过,但系领导说现在师资力量确实紧张,等我们了解一下再说,然后便再也没了消息。如此态度,如此课堂,怎不让我这类逃学族增加无穷的动力。
大二的上半学期,因为考试课的突然增多,我逃课终于有了收敛。但由于大多课程属于文科性质,不必赶的那么紧,所以习惯依然在延续。平时坐在班里应付老师,其实学到的东西是很少的,只有到临近考试的时候,我才强迫多看几眼书,多费些工夫制作点实用性的小抄。
也就是这学期,我在大学度过了迄今为止最美好的时光,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我同时遇到两位自己比较尊重和喜欢的老师。他们是会计老师王文,外聘老师马迎飞。王文老师课讲的好没说的,而且听她的课有种充实感,一言一行都能使人受到感染。马迎飞,也许我从来都没尊称过她一句老师,我总觉得叫她马老师太难听,而且把漂亮的她都叫老了。我曾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叫她飞儿。虽然她只教了我们一个学期的英语课,但这也是我上大学以来唯一一学期全勤的课程。她留给我们的是一种听课的愉悦和享受,一种最真实的兄弟姐妹般的亲切。记得有次,她批评了我们班的一位男生,结果在第二节上课时,这位男生竟捧着一大束鲜花冲上讲台向她道歉,飞儿当时就傻了,红着脸不知怎么办才好,在全班同学的欢呼下,她才接过鲜花,而整个人却害羞得钻到讲桌下不肯出来,我们费了好大劲才让她挺直身体。她还极力为自己圆场:“下次不要再这样了,下次不要再这样了!”呵呵,那时侯我就觉得她只是我的一位好朋友,而并非老师。如今回忆起来,当时的情景就像是一道幸福的涟漪,渐散渐远,而又难以忘怀……最近有在网上碰到她,我还能很调皮的叫她一声美女或是飞儿。我知道她不可能再教我,但有种感觉,我想以后都很难再有了。
迷迷糊糊进入了大二下半学期,也就是我现在的处境。所开的课又变的乏味起来,开学两个多月了,我早已恢复到了以前的逃课状态。四月的末尾,天气连续的放晴,每日渐高的气温,热的我有些喘不过气来。最近一段时间,我经常性的缺课,每周也就出现在教室一两节,其余的时间就呆在宿舍上网或工作。对我来说,逃课的理由显然很不充分,除了课实在无聊之外,我总觉得上课不如打工挣钱来的实际。与其违心的掂本小说在课堂上熬时间,还不如干脆不去来得清闲,两则关键的差别也就是个点名问题。我向来是个懒得请假的人,反正不想去,就应该有被点着的心理准备,何必再编写不着边的理由来咒自己呢?听说过一个笑话:“有一个学生向老师撒谎说他爷爷死了,需要请假回家,老师信了他。结果没过多久这个学生和他爷爷同时出现在学校,老师问:‘你爷爷不是已经死了吗?’学生回答:‘是呀,可他又活了,他有点搞不明白老师出了车祸,怎么还能批请假条。’”这个学生聪明的真是可以,竟然能两面骗得成功,显然他的理由在两边都是充分的,也难为他了。记得一次有位老师在课堂上宣布:“凡多次无理由请假的,考试成绩要扣分。”我当时心里就好笑,什么叫无理由请假,自己造的词吗?谁请假能没有理由,不管撒谎还是事实,能应付过去就行,你能说别人的理由是假的吗?所以从这一点看,老师还不理解我们。
前几天忘了是什么课,我和同宿舍的另一个兄弟都没去。放学后,有同学传来“喜讯”我和他都再次被老师亲切关照了。我还无所谓,可我那兄弟却显得有些按奈不住了,他这周也就逃了一节,偏偏如此倒霉竟给撞上。我想当时他肯定特生气,要不然也不会说出一句至今我仍奉为经典的话:“几吧,他(老师)除了会点名,还会干啥?”兄弟还真有高见,我当时也跟着他发表评论说:“你就可怜可怜老师吧!他没本事让学生来听他的课,手中剩的唯一的权利也就是点名了,哎!大家都不容易呀!”
一连几星期的不上课,我内心里也总有种不真实的感觉,我也想过这样一直逃下去,毕业时可能不会有好结果。但就算不逃课,毕业时就会有前途吗?我们会不会真的像一群水中的游鱼,开始的时候,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沉在水底,而到最后,在水底的浮了上来,在水面的却沉了下去。我不敢肯定,我甚至庆幸这并不是一条真理,它也有被打破的时候,只不过改变它,会很难很难……
对于我的未来,我不抱有多大希望。有些人可能希望毕业后赶快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有些人也许正积存着底气准备考研。但不论是哪一种选择,我想都要比我这种浑浑噩噩天天混日子的人要强。有人说:“考研的人像猪一样的活着,找工作的人像狗一样的活着,而我这种既不考研又不准备找工作的人过的就是一种猪狗不如的生活了。话虽有些粗,但却很形象的描绘了现实的情况。每天早上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今天有什么课可以逃或是想想今天有什么事情可以做。我突然发现我和《草样年华》里的邱飞是如此的相似,厌学、厌考,对自己的专业没有丝毫的兴趣和信心,唯一不同的也就是我没有邱飞那么大胆,在考试时离校出走,也没有他那么走运,竟然同时可以泡好几个女孩子。
我没有女朋友。所以逃课的日子里,我只能呆在宿舍上网或去图书馆看看杂志,偶尔也去操场踢球,但这样的机会总不是很多。因为操场开放的时间常常只限于日出前和日落后,日出前我还没从美梦中惊清醒,而日落后,铺上草皮的足球场就俨然变成了一张大床,上面躺满了甜蜜拥抱的男女,昏暗的灯光下甚至可以看清他们摆出的各种姿势和动作,有点让人“酸”不忍睹。而且第二天早上你会发现,碧绿的草坪上扔满卫生纸、瓜子皮……这种情况常常令那位拎着大桶的环卫工人望“场”兴叹,搞不懂晚上还能做什么“运动”,竟然产生这么多垃圾。
无所事事的日子,状态是迷茫的。我就像只迷失方向的流浪狗不知该去往何方,校园里除了图书馆和操场,其他都不是我喜欢驻足的地方。有时候我倒想把我的课程变成一根骨头,哪怕没有一点肉,能吸引我也好呀!只可惜我连这个愿望都不能实现。无聊时,我会在传奇世界里畅游一番,在bbs上疯狂灌水,去浩方平台里练上几把枪,以此来打发寂寞的时光。我并不沉迷网络游戏,但它常常却成为我消遣时间的唯一方法。我也会在下课铃响过后,和兄弟们一起站在窗台前,看成千上万的人从教学楼里涌出,人潮会将我的视线淹没,而我的目的也无非是极力搜索着漂亮mm。如果我的目光能突然间定格,那一定是我发现了离开寺院,才能不去听那一阵阵亘古不变的钟声……
时间真的过的好快,转眼间本学期就折去了二分之一,我又要为期末的考试而逼迫自己忙碌了。但至少在考试来临前,能逃的课还是可以逃的。人生几何,得过且过,我坐在老师刚点过名的课堂上写下这些文字时,心里突然涌动出莫名的悲哀,我想那悲哀其实是因为自己。抬头看看窗外,太阳早已升起了老高,也许再过几分钟,当放学铃声响起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如释负重,期待已久。而整个校园又将再次陷入解脱后的沸腾……
北京平谷区学院路中学初三:草莓2011
大学边的春天 (字数:200)
星期天,我去大学边画画,在那里景色秀丽宜人! 我是坐车去的,在那里有五彩缤纷、鲜艳而美丽的花,花儿都竞相开放,
那盛开的花,不就像一个个美丽的脸儿在微笑这看着我们吗?
我又去看叶子了。叶子有大有小、优雅自然。看叶子时我和树一块看,
树的颜色繁多,如:墨绿的松树,嫩绿的柳树……
我要画画了!我画的是桃树和迎春花和小草,桃树的叶子想雨滴、迎春花
的枝条很杂乱、小草用自己星星点点的绿色,组成了一块块绿茵茵的地毯。
我快画完了,我去看树,原来花是这样的呀!我离得远画得有些相似。
看完了,我深受启发。
看啊!这就是大学边的春天!
读《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有感 (字数:750)
我最近读完了仰慕已久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部作品是苏联作家高尔基最着名的自传体三步曲小说。
在这部作品里,作者通过叙述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描写自己坎坷的命运,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进步革命青年的成长过程。
《童年》反映了高尔基童年时父亲不幸去世后,他在外祖母家里度过的艰苦岁月。他每天看到的是舅舅们为家产而争吵斗殴,外祖父毒打儿童等一系列的丑恶之事。但与此同时他也得到了外祖母的疼爱。外祖母经常给他讲故事,鼓励他将来多写文章,使他对文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人间》则写了高尔基由于外祖父的破产而被迫外出打工挣钱谋生的曲折经历。他曾经在鞋店、轮船等地方做学徒,不得不忍受老板的剥削和有钱人的斥骂,过着非常沉重而苦闷的生活。
《我的大学》则讲述16岁的高尔基梦想进大学读书,最终通过努力进入社会学习,受到了各种思想的启迪和教育,社会这所大学为他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广阔世界,使他的思想越来越成熟起来。
我非常佩服阿廖沙那惊人的毅力和耐力,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有那种热爱文学的精神,所以我赞美他!
在十分悲惨的生活条见下,书是一文不值的。阿廖沙没有书,也没有时间读书。但他不理会别人的讥讽和反对,千方百计的借书,看书。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高尔基不也是这样,在艰苦的环境下读书,爱书吗?相比起来,我们有条件读书却不去读,那岂不是浪费吗?难道这不可耻吗?
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把午夜的黑暗化为黎明的曙光。让书陪伴你度过一年又一年,让你在书香中渐渐成长。珍惜现在的大好学习时光,以高尔基为榜样。
我在学习上也要这样!要做到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多读书、读好书,逐步积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呀!
湖南长沙楚怡学校五年级:张雨荷
为着你们举起的手——浙江师范大学向日葵实践 (字数:550)
7月28日,已是浙江师范大学向日葵实践队在嘉兴平湖实践的第11天,实践虽已接近尾声,但课程和各项活动却依旧被排得满满当当的,学生们总是能满怀热情地参与到老师们组织的每一项活动中去。与其说,这是学生与老师的配合,倒更像是一种默契。
上午是数学和手绘邮票课,据社区的负责人透露:原定于上午8点的课,学生们却都早早地赶到了,还有一个五岁的小姑娘,早上5点半就拉着奶奶,嚷着要过来。着实将这群年轻的老师感动了一回。数学课依旧教的是小学中段的内容,搀着部分的趣味题,但是,无论是6、7岁的孩子,还是初中的学生,都是非常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去,上课那一双双小手总是齐刷刷地此起彼伏。
下午又是一个高温天气,但孩子们还是早早地赶到了这儿。一节作业辅导课过后,部分同学被抽去排练舞蹈和歌唱。这时一个女孩子站在排练室的门前,白色衣服上还纹着巧克力,久久伫立,不肯离去。这时排练的老师走过来问她,为什么不回去写作业,那孩子拽着双手,不肯说话。老师又问了一遍,她才吞吞吐吐地回答说:老师……,我想参加。只见老师走到另一位老师耳旁耳语了几句,两位老师便一起拉着那个孩子进了排练室。
透过玻璃,是孩子微笑的脸和那块被擦掉的巧克力,在太阳下,闪闪发光……
浙江师范大学一年级:照海倚天
快搜